一年時間,共享經濟似乎就在中國經濟版圖上畫出了一條拋物線。共享單車、共享汽車,各種打著共享生產力旗號的項目潮起潮落,從起點出發兜兜轉轉一圈,最后還是回來原點,留下了一地雞毛。
充電寶也曾經是資本的寵兒。目前的頭部玩家咻電、來電、小電等都是在那一輪砸錢下贏在了起跑線的幸運兒。
小電科技是首先獲得密集投資的公司之一。小電2016年12月成立,次年3月獲得數千萬元天使輪投資,4月A輪近億元,5月B輪3.5億元。相比之下,成立更久的來電直到風口起來,才在2017年的4月份獲得第一次投資。
來電的創始人袁炳松是位連續創業者,他曾經是開工廠做電池的,一度做到了年銷售額1個億左右,后來雷軍入局打亂了整個行業節奏。傳統售賣不行,能否用租的模式觸達用戶?2014年起,袁炳松創立來電科技開始探索。
不過從2014年到2016年,“共享經濟”概念還未興起,來電資金鏈最緊張的時候不得不內部籌資700萬元,才繼續做下去。直到2017年,借著風口的勢頭,獲得2000萬美元的A輪融資。來電科技創始人袁炳松至今記得,凌晨兩點在與某投資人簽完協議后,對方親自把他送回了家,生怕他一覺醒來再變卦。
街電最著名的一輪投資則來自聚美優品的CEO陳歐的3億元。
街電CEO原源曾經職與阿里支付寶,與陳歐在業務有過交流,倆人都一直想做充電寶,看過市面上的多數充電寶項目,對街電的AnkerBox印象非常好。2017年5月,Anker要上市,街電這個孵化項目需要長期的投入,會影響到上市,于是“有意讓出大股東的身份”,陳歐和原源覺得時機,決定接盤。
從2015年到2017年,與共享單車從數百萬美元到數億美元漫長遞進的歷程相比,共享充電寶的風口一起來就快而猛。從2017年3月開始,40天時間,11筆融資,35家機構,融金額達12億元,是2015年共享單車剛出現時的5倍。
風口來得越猛,消失得也越快。短短幾個月內,很多剛入局的玩家就被宣告死亡。
比如,2015年就成立的樂電,2017年10月宣布停運,成為了一家倒閉的共享充電寶企業;同年10月關停的還有PP充電,據說由于資金鏈斷裂甚至還拖欠工資,另外出局的還有河馬充電、小寶充電、創電、放電科技和泡泡充電等等。
這不禁讓人想到王思聰的那句斷言:共享充電寶要是能成我吃翔,立帖為證。不過事實證明“紀委”王思聰低估了人們對手機的依賴,也高估了電池的續航能力。
一年過去了,共享充電寶的頭部企業還在低調擴張市場,也基本實現了盈利,而王思聰卻沒有任何回應了。在陳歐轉發截圖的那條微博下還時不時有人挖墳要看吃翔直播。
02
為什么是共享充電寶?
與ofo資金鏈斷裂、摩拜單車盈利困難、滴滴順風車下架等情形相比,有人評論共享充電寶似乎成了“共享經濟”的僅存碩果。
曾熱烈討論過的“共享充電寶是否是個偽需求”,這問題也在這一年中得到了驗證。
街電CEO原源在接受創業家&i黑馬的采訪中說過,“我們一天有大幾十萬的用戶在用。”數據顯示,2018年3月,街電的用戶總數達到6000萬。小電則透露,到目前,他們的用戶已經達到了8000萬。
需求被驗證的同時,是盈利的產生。街電的數據顯示,其自2018年5月起已連續3個月實現規模化盈利,來電則表示從2017年10月就已經實現了收支平衡,目前已實現盈利。小電也透露,到目前他們也實現了盈利。
與開始熱鬧,結局黯淡的共享單車相比,充電寶的確贏得低調。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共享充電寶行業人士認為,充電寶主要贏在成本控制上面。
與共享單車動輒不計成本地鋪單車相比,他們投放充電寶會根據商家的流量去測算,優質商家他們才會合作,如果一家店鋪每天租借充電寶的頻次不高,他們會做相應的調整。盡量讓每臺充電寶都做到物盡其用。
而且,充電寶的損壞率造成的成本也是可以控制的,“你如果充電寶不還回去或者弄壞了,系統里會一直扣費的,最后是用戶自己承擔”
單車的體積更大,還有折損費,相比之下共享充電寶體積小,又有線下店家的簡單維護,投放之后的運營成本被壓縮得非常低。
相關人士告訴「電商在線」,共享充電寶是個比較“穩”的行業,不會像共享單車那樣掀起大浪,但有不會那么無厘頭,只要覆蓋在了剛需場景,基本就能實現盈利。
目前,幾家共享充電寶主要都是靠充電的租金營收,“雖然一塊兩塊的單價很低,但是算上頻次和人流量,那收入就非常可觀了”。
街電負責人算過一筆賬,一個小機柜里有八個充電寶,放在某個場景里,假設它一天有四次被人取用,這個機柜里有8元收入,365天總計2920元。當小機柜鋪設為10萬個,年收入就在2.92億。
另外,共享充電寶還有一部分的廣告營收。來電的大機柜屏幕創造了很好的場景,目前廣告收入所占比例仍然很小,未來仍有擴展空間。
當“共享經濟”一地雞毛、資本紛紛退場之時,小電的創始人唐永波卻認為這是一件好事,“能安心做事了”。來電CMO任牧發表過他的看法:“我們已經不耐煩于一個概念長時間去霸占我們頭腦。共享經濟的退潮某種程度是名詞的退潮,而不是商業態的退潮。”
03
“共享經濟”未來還能走向何方?
共享單車的局部失敗讓“共享經濟”的概念一時涼涼,但正如任牧所說,其實商業形態并未退潮,反而仍然活躍。
共享充電寶、共享雨傘、共享體重計、共享廁紙,人們的痛點在不斷被挖掘,并且等待驗證。
“關鍵看是不是人們的痛點以及能否占據剛需場景。”從共享充電寶行業的經驗出發,有專業人士認為,覆蓋在正確的場景之下,控制好運營的成本,就有可能成功。
不過也不是所有的需求都適合做成這種分時租賃的“共享模式”。有消費者分享了她遇到所謂共享3D眼鏡的情景。
“以前電影院配的3D眼鏡現在要自己掃碼租用,一次2元,感覺變成了強制消費。而且電影快開場了排隊就特別長,體驗特別不好。”
而即便已經走通了的“共享充電寶”經驗也仍然有焦慮存在。比如此次街電和來電整個爭端歷程,“專利”雖然是焦點,但背后的市場占領似乎才是競爭的核心。
就目前市場占有率來說,街電占比高,但隨著專利官司上的落敗,它將面臨著撤柜的風險。騰出來的市場空間將會被來電、小電以及其他企業瓜分。截止目前,小電已經有后來者居上的態勢。
另外,共享充電寶的在盈利模式上大同小異,如何建立核心的競爭壁壘也是各家都在探索的事情。
來電經理許鵬告訴電商在線記者,專利是他們的核心競爭力之一,也因此他們必須戰斗到底。目前因為侵權糾紛,街電似乎有被“第三者”們趕超的趨勢,電商記者聯系街電采訪,遲遲沒有得到準確回復。
曾經,幾個頭部企業的共享充電寶形態存在部分差異,比如說街電主打小機柜,來電主打大機柜,小電則提供了座充版本。但幾種形態并非不可跨越,比如說主打大機柜模式的來電在涉足小機柜,街電則在鋪設大機柜,而小電也根據市場驗證逐步放棄了座充改成盒裝小機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