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子樹苗嫁接苗/黔南荔波李子樹苗最佳種植時間。

  • 起訂量
    價格
  • 6~5999
    ¥5/根
  • 6000~9999
    ¥4.5/根
  • ≥10000
    ¥4/根
  • 產品名稱李子樹苗嫁接苗/黔南荔波李子樹苗最佳種植時間。
  • 產品品牌盛華李子苗
  • 總供應量660000根
基本信息:
  • 類型
    種苗
    產地/廠家
    成都/四川盛華
  • 地徑
    1.1
    樹苗成活率
    99
詳細信息:

李子樹苗嫁接苗/黔南荔波李子樹苗種植時間。

李子樹苗嫁接苗/黔南荔波李子樹苗種植時間。

李子樹苗嫁接苗/黔南荔波李子樹苗種植時間。

李子樹苗嫁接苗/黔南荔波李子樹苗種植時間。

李子樹苗什么時間追肥好?

由于基肥發揮發效平穩而緩慢,當李子樹苗需肥量增加時就須及時補充,才能滿足果樹生長發育對養分的需要。因此追肥起著增產增收的關鍵所在,但李子樹苗什么時候追肥好?追肥量是多少?以下幫為您一一介紹。

一、李子樹苗追肥的時間

李子樹苗每年需要進行三次追肥,一般可分為花果期、采果后期和秋季。

1、李子樹苗花果期追肥:這次追肥一般在李子樹苗謝花后、在果實果核和胚發育以前進行最好。此次追肥是為了提高李子樹苗坐果率和供給果實發育、梢葉生長所需要的養分,同時也能促進果的增大。此次追肥主要選用速效氮肥為主,配合適量的磷、鉀肥。(幫提醒:本次的追肥不能過晚,過晚會使果實成熟晚,且會造成養分不足而產生落果現象。)

2、李子樹苗采果后追肥:這次追肥一般在果實采摘完后進行的,這階段正是李子樹苗從展葉抽梢、開花坐果和果實發育的營養消耗階段,向營養長時間積累階段過渡,并開始花芽集中分化。此時及時追肥補充肥料,對李子樹苗營養積累,促進花芽分化,維持樹勢健壯,起著重要作用。此次追肥主要選用有機肥、農家肥及平衡型復合肥。

3、李子樹苗秋季追肥:這次追肥可以結合秋季基肥一起進行,作用是提高李子樹苗后期營養積累,增強越冬抗寒能力,為第二年的豐產優質打下基礎。這次追肥選用的肥料以氮肥為主,配合磷、鉀肥,隨基肥一起施用。

二、李子樹苗追肥用肥量

李子樹苗追肥用肥量一般成年齡大樹,每株在花果期追肥量為復合肥1~2千克,采后追肥用量為每株復合肥1~1.5千克;初結果的李子樹苗每階段追肥每株施用磷酸二銨0.5千克。

三、李子樹苗追肥方法

李子樹苗使用復合肥追肥時,采用在樹冠外圍30厘米處開放射狀或弧形溝施,如采用開溝,應多開幾條,以擴大施肥面,便于李子樹苗根第吸收,防止燒根的發生。

李子樹苗嫁接苗/黔南荔波李子樹苗種植時間。

當柳條長至50厘米左右時,結合澆每1/15公頃施碳酸氫銨40-50千克;長至100-150厘米時,結合澆每1/15公頃施尿素10-15千克。春季少雨時要經常澆,充足的源是獲得高產的關鍵。。柳條在整個生長期內都易在頂部以下分生枝杈,降低了柳條的使用價值,必須打掉,只保留中間或的一個生長點。及時病蟲害,是減少柳條發杈的重要措施。伏條收割。夏季收獲伏條是柳條生產過程中的重要環節。柳條質量的好壞除了與品種有關,還與收割時期有關,收割早了影響白柳的產量和韌性,收割晚了則脫不掉皮。

主要蟲害及其

1.桑白蚧,又稱桑盾蚧(1)為害癥狀。以若蟲或雌成蟲聚集固定在枝干上吸食汁液,隨后密度逐漸增大。蟲體表面灰白或灰褐色,受害枝長勢減弱,甚至枯死。(2)發生規律。北方果區一般一年發生2代,第二代雌成蟲在枝干上越冬。第二年5月開始在殼下產卵,每一雌成蟲可產卵40~60粒,產卵后死亡。第一代若蟲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孵化,孵化期較集中。孵化后的若蟲在介殼下停留數小時后爬出介殼,分散活動1~2天后便成群固定在母體附近的枝條上吸食汁液,5~7天開始分泌白色蠟質介殼。個別的在果實上和葉片上為害。7孕狹8月上旬,變成成蟲又開始產卵,8孕下旬第二代若蟲出現,雄若蟲經擬蛹期羽化為成蟲,交尾后即死去,留下雌成蟲繼續為害并在枝干上越冬。(3)方法。①消滅越冬成蟲,結合冬剪和刮樹皮及時剪除、刮治被害枝,也可用硬毛刷刷除在枝干上的越冬雌成蟲。②藥劑:重點抓住第一代若蟲盛發期,未形成蠟殼時進行,目前效果較好的是畝旺特和速撲殺,其滲透力強,可殺死介殼下的蟲體。

2.蚜蟲為害李樹的蚜蟲主要有桃蚜、桃粉蚜和桃瘤蚜三種  (1)為害癥狀。桃蚜為害使葉片不規則卷曲;瘤蚜則造成葉從邊緣向背面縱卷,卷曲組織肥厚,凹凸不平;桃粉蚜為害使葉向背面對合縱卷且分泌白色蠟粉和蜜汁。  (2)發生規律。以卵在枝梢芽腋,小枝叉處及樹皮裂縫中越冬,第二年芽萌動時開始孵化,群集在芽上為害。展葉后轉至葉背為害,5月份繁殖最快,為害最重。蚜蟲繁殖很快,桃蚜一年可達20~30代,6月份桃蚜產生有翅蚜,飛往其它果樹及雜草上為害。10月份再回到李樹上,產生有性蚜,交尾后產卵越冬。  (3)方法。①消滅越冬卵,刮除老皮或萌芽前噴30%松脂酸鈉。藥劑涂干,50%久效磷乳油2~3倍液,在刮去老粗皮的樹干上涂5~6厘米寬的藥環,外縛塑料薄膜。但此法要注意藥液量不宜涂得過多,以免發生藥害。③噴藥:花后用 10%的吡蟲啉3000倍液噴布1~2次。

3.山楂紅蜘蛛(也稱山楂葉螨)(1)為害癥狀。以成、幼、若螨刺吸葉片汁液進行為害。被害葉片初期呈現灰白色失綠小斑點,后擴大,致使全葉呈灰褐色,最后焦枯脫落。嚴重發生年份有的園子7~8月份樹葉大部分脫落,造成二次開花。嚴重影響果品產量和品質并影響花芽形成和下年產量。(2)發生規律。每年發生5~9代,以雌螨在枝干樹皮裂縫內和老翹皮下,或靠近樹干基部3~4厘米深的土縫內越冬。也有在落葉下、雜草根際及果實梗洼處越冬的。春季芽體膨大時,雌螨開始出蟄,日均溫達10℃時,雌螨開始上芽為害。是花前噴藥的關鍵時期。初花至盛花期為雌螨產卵盛期,卵期7天左右,第一代幼螨和若螨發生比較整齊,歷時約半個月,此時為藥劑的關鍵時期。進入6孕旬后,氣溫,紅蜘蛛發育加快,開始出現世代重疊,就比較困難,7~8月份螨量達高峰,為害加重,但隨著雨季來臨,天敵數量相應增加對紅蜘蛛有一定作用。8~9月間逐漸出現越冬雌螨。(3)方法。①消滅越冬雌螨,結合其它蟲害,刮除樹干粗皮,翹皮,集中燒毀,在嚴重發生園片可樹干束草把,誘集越冬雌螨,早春取下草把燒毀。②噴藥:花前在紅蜘蛛出蟄盛期,噴 阿維?達 瞞靈1500倍液,也可用殺螨利果、霸螨靈等;花后1~2周為第一代幼、若螨發生盛期。用5%尼索朗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,效果甚佳。打藥要細周到,不要漏噴。

4.卷葉蟲類為害李樹的卷葉蟲以頂卷、黃斑卷和黑星麥蛾較多。

(1)為害癥狀。頂梢卷葉蛾主要為害梢頂,使新的生長點不能生長,對幼樹生長為害極麥蛾、黃斑卷葉蛾主要為害葉片,造成卷葉。  (2)發生規律。頂卷、黑星麥蛾一年多發生3代,黃斑卷3~4代,頂卷以小幼蟲在頂梢卷葉內越冬。成蟲有趨光性和趨糖醋性。黑星麥蛾以老熟幼蟲化蛹,在雜草等處越冬,黃斑卷越冬型成蟲在落葉、雜草及向陽土縫中越冬。(3)方法。頂卷應采取人工剪除蟲梢為主的策略,藥劑則效果不佳。黃斑卷和黑星麥蛾一是可通過清潔田園消滅越冬成蟲和蛹;二是可人工捏蟲;三是藥劑,在幼蟲未卷葉時噴滅幼脲三號或 52.25%農地樂1500倍液。

5.李實蜂李實蜂在華北、西北、華中等李果產區均有發生,某些年份有的李園因其危害造成大量落果甚至絕產。

(1)為害癥狀。幼蟲蛀食花托和幼果,常將果核食空,果長到玉米粒大小時即停長,然后蛀果全部脫落。

(2)發生規律。李實蜂每年發生1代,以老熟幼蟲在土壤中結繭越夏、越冬。春季李萌芽時化蛹,花期成蟲羽化出土。成蟲習慣于白天飛花間,取食花蕾,并產卵于花萼表皮上,每處產卵1粒。幼蟲孵化后,鉆入花內蛀食花托、花萼和幼果,常將果核食空,蟲糞堆積于果內。幼蟲無轉果習性,約30天左右成蟲老熟脫果,落地后入土集中在距地表3~7厘米處結繭越夏、越冬。

(3)方法。①成蟲羽化出土前,深翻樹盤,將蟲繭埋入深層,使成蟲不能出土。  ②成蟲期噴藥:在初花期成蟲羽化盛期樹冠、地面噴2.5%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,可有效的消滅成蟲。③在幼蟲脫果入土前或成蟲羽化出土前在李樹樹冠下撒2.5%敵百蟲粉劑。每株結果大樹撒0.25公斤。④摘除被害果并清除落地蟲果集中燒毀。

李園病蟲害歷

休眠期:各種病原及越冬蟲、螨。剪除病、蟲枝及枯枝;刮老翹皮;清除枯枝、落葉、雜草、落果集中燒毀。硬毛刷刷除桑白蚧等蚧殼蟲。

萌芽期3下~4上:穿孔病、流膠病、瘡痂病、褐腐病、紅點病、介殼蟲、山楂葉螨  噴波美3~5度石硫合劑或 80%大生十40%速撲殺。

花期4上中旬:李食蜂。樹冠及地面噴2.5%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。展葉至花后4下~5上:褐腐病、瘡痂病、流膠病、褐腐病、紅點病、李小食心蟲、蚜蟲、山楂紅蜘蛛、黃斑卷葉蟲等

1.噴波美0.3度~0.5度石硫合劑或琥珀酸銅100~200倍液或50%代森銨1000倍液。2.5%撲虱蚜可濕性粉劑3000倍液+滅幼脲3號2000倍液。3.糖醋液誘殺成蟲

果實生長和新梢旺長期(5~6月):穿孔病、紅點病、褐腐病、蚜蟲、卷葉蟲、李小食心蟲、玉米螟、紅蜘蛛等。65%代森鋅500倍液,或 80%戍唑醇3000倍液,或75%托布津800~1000溶液,每半個月一次,交替使用;滅幼脲3號2000倍液,40%殺螨利果2500倍液; 10%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000倍液

果噬熟期(7~9月):紅蜘蛛、卷葉蟲、食心蟲、刺蛾、天牛、金龜子等。波美0.2~0.3度石硫合劑;40%滅幼脲3號2000倍液; 或聯苯菊酯;向天牛蛀孔中 灌50倍敵 敵畏乳油。采果后(9~11月):卷葉蛾、天牛、浮塵子等。50%敵 敵畏乳油1500倍液;向天牛蛀孔中注入50倍敵 敵畏等。

李子樹苗嫁接苗/黔南荔波李子樹苗種植時間。

李子樹苗嫁接苗/黔南荔波李子樹苗種植時間。